不食嗟来之食上一句出自哪里

不食嗟来之食上一句出自哪里

不食嗟来之食”这一成语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,其上一句为“志士不饮盗泉之水”。这两句的完整表达是:“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。”它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德观念,强调了个人的品行和尊严。

成语来源

《礼记·檀弓下》

《礼记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,主要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。该书由西汉的戴圣编纂而成,包含了许多关于和社会行为的教导。在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,描述了一个发生在齐国的故事:在一次严重的饥荒中,贵族黔敖在路边施舍食物给饥饿的人。饥民因羞于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,宁愿饿死,也不愿低头接受。

典故解析

故事中的“嗟”字,带有轻蔑和不尊重的意味,反映出施舍者对乞求者的不屑一顾。饥民拒绝“嗟来之食”,不仅是出于对自身尊严的坚持,也是对施舍者态度的不满。这种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骨气与坚韧。

文化意义

“不食嗟来之食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它强调了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尊严和气节,宁可忍受饥饿,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施舍。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体现了对个人品德和自我价值的重视。

现代启示

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,即使在经济困难或社会压力下,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。许多人在面对诱惑或施舍时,可能会妥协自己的价值观,而“不食嗟来之食”的精神则鼓励人们保持独立和自尊。

“不食嗟来之食”这一成语及其来源,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的重视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仍需铭记这一教诲,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尊严。

  • 姓名:
  • 专业:
  • 层次:
  • 电话:
  • 微信:
  • 备注:
文章标题:不食嗟来之食上一句出自哪里
本文地址:http://xncswj.com/show-95222.html
本文由合作方发布,不代表易道招生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易道招生网

热门文档

推荐文档